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的大多是世界顶级跨国保险公司,加上香港完备的体制及英国法律体系的严格监管,都予以投保人高度诚信和全面保障。所以靠不靠谱,大家都用购买做出了判断。
有人会说内地保险公司不会破产,而香港的保险公司可以破产。事实上,不管是依据内地保险法还是国际惯例,持有长期人寿保单的保险公司都不能自行解散。香港保险条例对有关于保险公司的破产说明已经解释了一切。
2023年已经到了,香港保险业到目前发展170多年,还从没有出现过保险公司倒闭的现象。当初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,世界级的投行都有破产,保险公司却依然稳健如初。
保险公司作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市场,个体当然会倒闭,但即使香港保险公司面临倒闭境地,也在监管机构的安排下被其他公司接管。保单也不会失效,“保单无风险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公司都不会轻易破产,从保险的地位来讲,保险作为金融行业的支柱产业之一,也是金融行业的最后防火墙,“Too Big To Fail”(大到不能倒)。
保险公司有着大批人才,他们会透过机会率计算,将少数人的风险分摊给一大班人共同承担。务求准确计算出承保能力及风险,保险公司更会聘请专业的精算师,将实际情况中会出现的变量和假设,包括预期寿命、疾病发生的机会率、未来的利率走势等,通通计算在风险当中。
保险公司可以透过再保险 (Reinsurance) 将风险分摊出去,将部分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再保险公司 (Reinsurers)。根据保监局的规定,保险公司必须为其经营的保险业务作出足够的再保险安排。这样,一旦发生突发的情况时需要支付大笔的赔偿,再保险公司便会分担部份赔偿责任。
香港的保险公司大多是外资跨国保险公司,这些公司的发展历史很多超过百年,且遍布全球,实力雄厚,国际保险公司资产庞大,背后的投资以政府国债占比较多,除非多国政府同时倒闭,因此这些保险公司直接倒闭的可能性十分低。
香港政府在每家合法经营的保险公司的核心精算部门,都会指派一个政府任命的精算师,从而从公司内部监管保险公司的运作,保障客户利益。更重要的是,保险公司一方面只可以投资政府认可的,低风险投资工具。另一方面,会将某公司客户的保费分摊,由其他保险公司承保,由整个行业共同承担风险。如果是境外保险公司在香港注册,所经营业务与母公司独立核算。如果母公司出现财务风险,香港政府指定的精算师,会绕过保险公司董事会,直接上报香港政府。
保险公司经营一般及长期保险业务的最低股本要求是$2,000万港元,但这只是最低要求,实际数额有必要维持比这个数字更高的安全水平。充足偿付准备金是为了确保保险公司的资产足以应付其负债,并为投保人提供合理的保障。保险公司须把其资产多于负债的数额,维持在不少于条例规定的偿付准备金水平,通常是指偿付充足比率至少达到150%,即是资产对负债比率需要至少1.5倍。但大多保险公司都会超过200%以上。
香港地区所用死亡率和重疾发生率会比内地更低,因此定价方面更有优势。如果不考虑保费中其它附加费用的情况下,同样保额重疾险或寿险的“纯保费”理论上是要比内地更低的。但加上附加保费后,就要具体产品具体对待了,绝不能一概而论,谁比谁便宜都不好说。
在相当于十五分之一个北京、七分之一个广州的香港土地上,有着160多家国际保险公司经营业务。可想而知,竞争程度更为激烈,也会让保险产品价格、服务等竞争更加充分。
这是香港保险独有的责任。即:于指定时期内(通常是保单前10-15年)可保证将定期保单转换为一份终身保障,而无需提交任何健康声明,但需要按照转化时的年龄重新计算保费。这种带有“保证转换权益”的定期保险可以降低投保人前期的经济压力,同时在未来,即使投保人身体健康状况变差时,也可以选择将保单保障期延长,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置,也是内地保险产品值得去学习借鉴的地方。
香港保险为美元保单,理赔款也是美元结算,如果未来考虑去港澳地区就医,是更为方便的。另外,对于有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的家庭来说,购买香港保险也是资产配置的一种不错选择。
香港保险中,重疾险里大多带有癌症多次赔付责任,间隔期3年,甚至是缩短为1年,可以赔付癌症的原状态持续、复发、转移或新发,对于“癌症”这类极易“多次罹患”的重疾来说,是非常实用的。内地也有类似产品,但还不太多。香港的重疾险大多带有分红功能。有些还直接将分的红转化成了保额,可以抵御一定的通胀。
目前内地,由于监管规定,重疾险是不能设计为分红型产品的,有些保险公司会通过分红型寿险附加重疾险的方式实现,但是保费会贵出非常多。这类保险在目前内地也不是主流,可能主要是因为不太合理的保费定价导致的。
香港保险独有的“保费融资(Premium Financing)”功能,这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和银行三方之间的业务,大概操作是这样的:投保人缴纳大概30%的保费购买香港的“万用寿险”,剩余70%的保费向银行贷款购买,投保成功后,这张保单抵押给银行,然后客户陆续偿还贷款,直至还清。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最低的支出撬动最大的“收益”,收益包括两部分:一部分是高额保障,另一部分就是“利息差”。大概每年万用寿险给到客户的派息率约为4%左右,而客户向银行贷款利息通常为2.5%左右,这就产生了“息差”,并且有一定杠杆作用。不过一旦美元加息,保费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上升,这点可以值得大家注意下。另外,这种操作也是有很高门槛的,产品上,只适合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现金价值的寿险产品(基本上是要趸交保费的),否则也不容易从银行申请到低息贷款;费用上,差不多要50-100万美元起步,不是一般家庭能够选择的。
寿险保单中,责任免除条款比内地要少一些,一般只不保一年以内的自杀。而内地保单会包括一些犯罪行为、战争、暴乱、酒驾等免责内容。香港整体的投资环境,加上保险资金的大类资产配置更偏向于股票、房地产等权益类产品,因此,香港带有分红的产品,预期回报可能比内地产品更高。但同时,风险性也一定会更高,收益波动性也会较大,因此需要更为长期的投资回报来平滑收益。所以,如果你要投资港险,切勿追求较为短期的回报,至少10年起步吧。
香港保险公司的股东对保险资本的认知更为成熟,对于投资一家保险公司所要求的的回报通常也不同于内地,因此从经营角度讲,干预更小。
众所周知,保险业,是社会金融业最后的一道防火墙。所以,从自身的运营策略,到政府监管,都是金融业最重要的一道关卡,从市场社会经济的稳定考虑,政府也不可能让保险公司破产,即使保险公司出现问题,政府也会出面接手。